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览要闻 > 分宜要闻

分宜县“二三四”振兴产业,撬动脱贫致富之路

文章来源:县扶贫移民局 浏览量:  发表时间:2018-06-26 10:15 责任编辑:王志昊
打印 字号:
      分宜县把产业振兴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渠道和长久之策,坚定“绿色发展、产业先行”理念,以“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、农村增绿”为核心目标,创新“二个机制”、做好“三个结合”、促进“四个转变”,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,带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,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摘帽。
      创新“二个机制”,激发产业发展活力
      建立多元投入发展机制。坚持“财政资金投入、社会资本参与、金融信贷撬动”多元投入机制发展现代农业,该县财政按每年增长10%以上的预算扶贫资金和现代农业发展资金,整合涉农项目资金,实行统筹捆绑使用,引导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农户聚集。深入实施“金融+农业+电商”发展模式,推行“政银企农”四方联动,探索出一条金融撬动产业促进发展的新路子。如2017年在财政专项投入的基础上,采取依托龙头企业,以委托贷款的形式,为1008户贫困户贷款1008万元,入股龙头企业,确保每户贫困户不低于10%的收益。同时依托本县电商平台——“菜东家”,在全县9个省级贫困村建设了电商扶贫站点,开启了分宜农村电商的扶贫之路。
      建立多方盈利联结机制。积极探索“合作社+产业基地+农户+电商”、“龙头企业+村委+基地+农户”、“企业+扶贫车间+农户”等模式,采取保底收购、股份分红、土地流转、就业创业、利益兜底、利润返还、订单生产等方式,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,致力在全产业链中实现多方盈利,真正让贫困户得实惠。如分宜镇水北村村委对村内2000余亩废旧矿山覆绿整治和土地流转,引进企业和合作社等投入,贫困户入股,村民提供劳力解决就业,相继开发新余蜜桔、葡萄、贡梨、丹桂、高产油茶等种养殖业,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86万元,村民和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、就业、分红等人均年增收2000多元,共同走向产业兴村之路。江西庭艺户外家具有限公司在双林,杨桥,高岚,凤阳、钤山、湖泽等乡镇设立了藤艺编织扶贫车间10余个,带动300余人就业,其中贫困户120多人,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。
      做好“三个结合”,推动产业全域发展
      一是“点面结合”,做实全域规划。按照产业发展总体规划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、各类专项规划“三规融合”原则,科学编制《分宜县产业扶贫发展规划》,同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,配套衔接乡村旅游、新农村建设、村庄整治、基础设施、高标准农田等多个专项规划,建立起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体系。
      二是“长短结合”,培育特色产业。实行“一盘棋”统筹思谋,将农业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,做好全域覆盖、长短结合文章。长线产业以苎麻、高产油茶、西瓜、中药材为主导,短线产业以莲子、商品蔬菜、稻田养鱼、龙虾等特色水产为重点,着力构建“乡乡有特色、村村有亮点、人人有收益”的产业发展格局。到2020年,全县规模发展苎麻3万亩、高产油茶5万亩、西瓜7万亩、中药材10万亩。目前,已新增农业特色种植业产业规模3660亩。
      三是“农商旅结合”,发展品牌农业。大力发展品牌农业,2018年新增“三品一标”农产品2个,进一步提升“恩达家纺”“金贝药业”“红阳西瓜”等品牌价值。深入挖掘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项目,促进农村一二三产深度互动、融合发展,建设一批融天工文化、休闲、旅游、餐饮、民宿、科普、农耕文化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,着力打造夏布风情园、莲子观光园、中药样本展览园、金丝皇菊观赏园等一批创意农业基地,完成1家以上江西省3A级乡村旅游点创评目标。做大做强分宜“菜东家”电商品牌,线上重点推广本土农特产品销售,促进群众增收脱贫。如今年“五一”假期,在钤山镇金鸡布村成功举办第三届“金鸡报晓.渔舟唱晚”乡村文化旅游节,吸引游客2万5千人次,为村民增收5万多元。
      促进“三大转变”,提升产业发展质效
      产业发展方式由注重规模向规模效益并重转变。按照“一产强基地、二产促加工、三产增效益”的理念,着力延伸产业链,促进多业态发展。在发展优质水稻的基础上,突破发展高产油茶、西瓜、中药材、茶叶、蔬菜、莲子、水产等特色产业。目前,该县已建成油茶基地4.54万亩、中药材基地1.76万亩、蔬菜基地11.6万亩、特色水产基地2.88万亩、水果基地6.7万亩、茶叶基地0.1万亩。注重精雕细琢,把品牌擦亮打响,成功培育“恩达家纺”、“金贝药业”、“红阳西瓜”、“辛记食品”等一批知名品牌,红阳西瓜荣获江西省著名商标,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。
      产业投入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体转变。大力实施农业产业招商引资和回引创业工程,设立“渝郎回乡”创业园,出台入园企业优惠政策,建立252家“渝郞”企业信息库,组建分宜籍博士服务团,为在外博士提供交流合作、回馈家乡的平台。2017年共引回返乡创业经济体88家,注册资金5亿多元,现场签约20个项目,总金额58.2亿元。
产业经营方式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。发展休闲观光农业。依托麻纺产业、龙舟文化、洞都文化等,着力建设麻纺小镇、龙舟小镇、姻缘小镇等乡村旅游景区景点。把特色产业园区、乡村旅游景区、新型农村社区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平台,充分利用茶山茶园、特色果蔬、库区水域等旅游资源,大力发展产业融合园区、生态观光农业、休闲体验农业、康养度假产业。大力推行“电子商务+现代农业”模式。该县持续加强“菜东家”电商平台建设,推进本土农特产品线上交易。
      产业经营主体由分散向多元集中转变。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,加快推进农业产业标准化、专业化、组织化、社会化发展。主要以村委会为主体,集中组织和管理,引进企业、专业合作社、商会组织在产业中的作用,多元组合,共同参与,聚力发展。如杨桥镇社下村以“龙头企业+村委+基地+农户”的模式,通过村委集中流转全村土地3500余亩,引进龙头企业投入,提供技术和销售,村委组织劳动力解决就业,发展夏枯草基地800余亩;开发山地1800余亩建设高端水果基地;由村委领办,党员、村民、贫困户参与,发展鹌鹑养殖基地;“合作社+基地+贫困户”发展莲子产业1000余亩。这“四大产业”既解决了资金投入、市场销售、技术发展、劳动就业、利益分配“五大”问题,又使企业、村委和贫困户收益共赢,建成了一个小型的村级“产业示范园”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